中国成品油消费提前达峰,炼油业迎十年最大转型
2025-04-25 来源:润滑油情报网
摘要: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达峰,石油消费正迈向峰值平台期,预计2027年前后达7.9亿 - 8亿吨峰值。这使我国炼油行业进入新阶段,面临石油消费达峰与“双碳”目标约束的双重挑战。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达峰,石油消费正迈向峰值平台期,预计2027年前后达7.9亿 - 8亿吨峰值。这使我国炼油行业进入新阶段,面临石油消费达峰与“双碳”目标约束的双重挑战。
石油消费达峰并不意味着炼油规模会快速萎缩。当前至“十五五”期间,国内石油消费虽短期下降,但随着经济恢复与需求结构变化,将进入峰值平台期。2024年,国内石油实际消费量同比降2% - 3%,这是近20年来第二次下降。原因包括房地产深度调整、汽车工业发展后期、新能源和LNG汽车替代汽柴油、化工市场需求周期性底部等。不过,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冲击燃油车存量市场,但“十五五”期间多套乙烯装置投产将拉动化工用油增长,抵消部分成品油消费下降。综合考虑经济恢复、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化工项目投产,未来石油消费将在平台期内波动,炼油规模将维持在10亿吨/年左右。
从出口市场看,我国炼化装置竞争力强,产品有出海优势。2030年前,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地区成品油年缺口达2.6亿吨,我国在面向东南亚市场时具有地域和低成本优势。综合考虑国内外需求和油转化产品结构变化,未来5 - 10年,国内炼油规模将保持稳定。
炼油行业碳排放总量可控且占比小,炼油环节仅占原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10% - 15%。通过设备更新,炼油装置综合能耗有下降空间。未来,炼油结构向减油增化调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传统炼油积极转型,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在生产、产品和末端排放等方面取得进展。因此,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好炼油规模布局等,引导企业转型,石化行业发展与“双碳”目标并不矛盾。
炼油行业发展定位从“做大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逻辑从“规模化、一体化”转为“竞争力、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我国炼化产业立足国内需求,加强全球化业务布局,服务双循环。
中长期来看,炼油产业需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能质量效率,推进基地产能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用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做好“油转化”“油转特”技术研发,推进可持续燃料产业发展,加快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加快数智化研发应用,赋能行业发展;发挥国企技术优势,加快绿色转型,中小型炼厂向科技型、特色型转型。
我国炼化产能规模总体有实力,但存在结构性过剩与差距。2024年,平均炼油装置规模和开工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通用化学品产能过剩,高端化学品自给率低。炼化产能布局形成多个产业基地和集群,技术发展取得突破,但部分高端材料有短板,“两化”融合不足。国内炼油市场需求方面,成品油消费提前达峰,化工轻油消费持续增长,炼油产品结构需加快调整。成品油市场供应格局中,炼油产品结构需“油转化”,以避免成品油过剩。
面对转型阵痛,政府应加强炼油规模统筹优化布局,重点打造有竞争力的石化集群,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适度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在炼油规模控制上,国内石油消费达峰后,炼油规模需保持韧性和灵活性,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和炼油开工率,中长期控制在9亿 - 10亿吨/年合适。政府应引导新建项目纳入产业园区规划,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在国际合作上利用“一带一路”等机会,加强能源合作,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适度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