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 山东地炼艰难求生
2025-04-24 来源:润滑油情报网
摘要:山东地炼产业,曾在中国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却深陷困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山东地炼产业,曾在中国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却深陷困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近期,诸多因素交织,使得山东地炼的处境愈发艰难。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4年商务部公布的非国营原油进口配额分配方案,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山东地炼行业激起千层浪。裕龙石化凭借830万吨基础配额,占山东新增配额的62%,强势崛起。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青岛安邦、东明石化等12家地炼企业,因产能置换彻底告别配额名单,另有23家企业配额遭大幅削减,削减幅度达50%以上。国家发改委《2025年石化产业规划》明确指出,山东炼能利用率需提升至85%,这意味着全省约3800万吨低效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
产能置换的刚性约束,也让山东地炼发展举步维艰。作为国家规划七大石化基地重点项目,裕龙岛炼化项目(一期)通过“上大压小”的方式,整合了11家地炼企业共计2760万吨落后产能。按照“1:1.25”的置换比,新建产能需淘汰1.25倍旧产能,这无疑直接切断了中小地炼企业扩产的通道。山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全省独立炼厂数量已从2015年的峰值37家,锐减至2024年的19家 。
在技术层面,山东地炼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难题。当前,山东现存地炼企业中,高达76%仍采用燃料型炼油装置,仅有东明石化、京博石化等少数头部企业具备百万吨级乙烯产能。若要实现向化工型的转型,单套加氢裂化装置改造就需投入28 - 45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多数企业3 - 5年的净利润。不仅如此,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跨国企业在聚烯烃弹性体、氢化丁腈橡胶等高端领域,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万件,构建起了严密的技术封锁网。相比之下,国内地炼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2%,仅为国际巨头的1/5 。
在成本与需求端,山东地炼同样压力重重。生态环境部《2024年重点行业环保治理方案》要求炼化行业VOCs排放限值再降20%,这使得环保改造成本年均增幅达15%。临沂某地炼企业测算,其吨油加工成本已突破1800元,逼近行业盈亏线。与此同时,山东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4.7%,省内汽油消费量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中石化经研院预测,到2025年山东成品油需求将较2020年缩减18%,催化裂化装置开工率恐跌破65% 。
不过,面对困境,山东地炼企业也在积极探寻破局路径。山东省正在试点“产能置换收益基金”,将裕龙项目税收增量的30%用于支持转型企业,首批5.2亿元已补偿6家关停企业。由万华化学牵头,联合7家地炼企业成立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在POE弹性体、锂电池隔膜料等领域取得17项关键技术突破。京博石化建成全球首套204万吨/年先进催化裂化装置,将低价值油浆转化为高纯度针状焦;金诚石化切入生物航煤赛道,其30万吨/年装置获空客长期订单 。
山东地炼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虽深陷困境,但企业的积极探索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仍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一线生机。山东地炼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成功转型,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这不仅关乎山东地炼自身的命运,也将对中国能源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