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3万公里才换机油,国内咋就变成5千公里?

2020-12-29   来源:润滑油情报网 网友评论 0

摘要:欧洲要求2万3万公里换油,国内要求5千1万公里换,实际上这个要求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用车环境和路况之上的。
说到保养这事,国内外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小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报道
说住在比利时的一位中国车主
新车首次保养的里程竟然达到两万七千多公里
而车主手册建议的首保时间长达三万公里
 
但国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长的1万公里, 短的5千公里
甚至还有3千公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到底是因为欧洲的机油品质好
还是欧洲的路况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
小编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欧洲要求2万3万公里换油,国内要求5千1万公里换,实际上这个要求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用车环境和路况之上的。
 
欧洲由于人少车少,路况大多数情况下比国内要好得多,城市之间高速公路也非常通畅。在那样的路况下档位高、时速快,一定运转圈数下发动机能行驶更多的里程。
 
而在国内则相反,车多人多且档位低、时速慢,同样的运转圈数下发动机的行驶里程要少的多,机油衰减速度在国内自然要快得多。
 
所以同样的机油,不一样的平均时速,不一样工况,不一样的用车条件,它的换油里程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有人说国内油品不行呢?
 
小编觉得这里得做区分,首先油品分汽油和柴油,其次加油站有“两桶油”和私油之分。拿大城市的油品说事,那肯定没问题,但是偏远地区呢?
 
那么问题来了,油品差跟机油有什么关系?各国对燃油的要求主要是铅含量和硫含量,N年以前就是无铅汽油,从国5开始就已经切换成无硫汽油,况且这两个都是影响尾气排放,怎么扯上机油寿命了?
 
实际上,燃油中的机械杂质和水份对机油影响很大,这里面小编要说一下水份,水与机油结合会导致机油乳化,国标中不允许有机械杂质和水份,但廉价的私油怎么可能考虑这些因素!
 
在小编印象中,身边人都特别爱惜车,平常很舍不得踩油门,甚至还有转速低发动机磨损小这一说!按理说,这么爱惜车应该延长换油周期才对,结果为什么恰好相反?
 
小编这里要说几个与常人理解相反的事,首先以国内的限速,怎么开都不伤发动机,急踩油门拉高转除了费油外,对发动机本身而言不算恶劣工况。反倒是短途走走停停,一直低温状态运行对发动机不利。
 
为什么温度低不好?首先机油温度低时,气缸内的高温气体(水蒸气)窜到曲轴箱后遇冷会从气态变成液态,长期短途低负荷行驶水分难以蒸发,这就是机油乳化的原因。不过机油乳化是可逆反应,只要油温一高又会恢复。
 
油温高的前提是舍得踩油门,但国内的情况你懂得!德系车其实很受伤,所有车系中,就它的机油工作温度最高。
 
堵车时发动机转速很低,机油的循环速度慢,机油流经各高温部位后只有回到油底壳才能散热,而机油长期处于散热不佳的状态,就会出现氧化。
 
水温低也不好,温度没上来前,喷在气缸壁上的汽油没有及时蒸发,这时候汽油又跟机油混在一起,这就有了后来的机油稀释(民间叫机油增多)。机油稀释有什么好办法?冷车启动踩油门走快速热车呗,但很多人就是怕踩油门,甚至为怠速热车这个问题争的不可开交,所以.....
 
驾驶环境恶劣另一个含义是指地理环境,中国横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而且又有高寒、高湿、高温、高原各种极端环境,总不可能每个省市都给一个推荐的换油周期(小编觉得主要是懒)。考虑到在极端驾驶环境对机油的影响,索性就把换油周期提前算了。
 
不是所有人开车都全国各地跑,所以官方这个推荐换油周期,只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范围(质保期还是乖乖听话吧)。
 
小编这里多说一句,基于国内的用车环境,换机油,尽可能换性能好的全合成机油,不管你的车档次如何。一来,换合成机油对发动机的保护远胜于矿物油,二来,由于换油间隔长,也不见得多花多少钱。
 
国内的用车环境确实比较差,空气和汽油是参与发动机的燃烧的,这两样东西比较差,燃烧后残余的东西就比较多,残余的东西混到机油里,差的机油自然失效越快,好的全合成机油则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
 
如果让小编决定的话,我会用全合成机油,至少一年或10000公里一换,虽然还是保守了些,但总不会出问题呀~
将本文分享到:
关键词:机油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通行证: 密 码: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