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很多投资上千万欲将后市场服务连锁店开遍中国的投资或创业者,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么,解决方案在哪里?
贪大求全的人性基因
规模化的连锁与贪大求全的心理,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是有害的。细分才能标准化,标准化才能专业,专业才有价值,有价值才有可能有品牌,有品牌就有信任。逻辑很清楚,而且也不难理解,但人们在执行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走入大而全的怪圈,会不自觉陷进“如果我的产品或服务不全,但客户需要怎么办?”的惯性思维。
有很多300平米的汽车服务连锁店,小到洗车、大到发动机大修都做。洗车的时候脏水横流,同时洗车工人的着装、服务都极为不专业,这样导致即使大修发动机是极其专业的师傅,车主也会对专业性打一个大问号。
就像在五星级酒店大堂卖包子,会让人感觉这包子是不是天价?或是感觉这酒店不是五星级的。这种上下通吃的产品和服务定位,对客户体验的影响是双向的。
低端客户觉得贵,高端客户觉得不够专业
相反,一些小而专的店面,活得相当不错,例如主攻高端汽车漆面和内饰美容的,主攻保养快修的,主攻钣喷,主攻音响或电器改装等都活得相当不错,有的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沉淀,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已经有品牌附加值带来的溢价。
所以,对于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化连锁,需要与基因对抗,想给客户最全的产品和服务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导致创业失败,真不是闹着玩的。追求大而全,就是所有失败的共性。
过于注重硬件
不要喜欢有形的东西,而忽视我们真正需要的无形的事物。
一个从零开始的,以规模化连锁为目标的服务企业,创业者会习惯性的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落实有形的东西,忽视了更重要的、事关生死的事情,导致成功的概率大大下降。
如果将一千万现金给一个汽车后市场从业者,说要开设十家汽车服务连锁店,他一般会这样做:首先是找一帮汽车服务工人、找设备、洽谈门面、找产品供应商、装修,然后梳理流程、上架货品、定价、做营销,直至开门迎客。用最快的速度开了十家店,这些有形的开销可能占总投入的七八成,剩下的二三成资金用于后续的营运,这就是大多数在后市场实体创业者的做法。
而他们所忽略的,可能是最重要的:
与业务模型相适应的、高效的信息系统测试及应用;
店面营业效率需要的业务和市场定位;
内容列表样式;
人力资源和培训系统如何深度配合业务的模型;
品牌营销实验并确定战略;
客服团队如何更深度支撑单店的业务的机制;
以纯粹实验为目的的测试店开发等等。
以上的成套体统才是连锁店持续经营并获利的保证,而不是硬件。因此要从零开办一个规模级的汽车服务连锁店,在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开得越多,死得就越快。
正确的做法是先开设一到两家店,用八成的资金不计盈利的投入到这两家店,测试一个真正业务合理、流程通畅、效率够高、支撑有力的可规模复制连锁系统,这比一开始就投入十家店但粗放管理的连锁店,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
如前期开设300平米的实验店,规划了洗车、美容、快修、保养、大修等全套业务,通过较大营销的投入,在业务充分饱和的情况下,分析出现了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应该怎么解决。最后测试的结果是可能是:砍掉洗车会让客户满意度提高,店面形象也会有提升;保养的单位产值或许是最大的,而大修占用工位时间太长对门面来说不划算,有这些测试结果,就不难确定单店如何进行业务定位。
我们看到很多知名连锁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SUBWAY、星巴克,除品牌价值之外,标准化流程和高效后台系统是快速复制且不变形的保证,这是一个品牌大厦的地基。有志做规模化连锁的后市场创业者,先打一个牢实的地基,虽然这个牢实的地基是看不到,但却是最最重要的。
过份注重高利润
当前进入后市场的创业者一般看中两个因素,一是市场规模够大,中国汽车保有量上亿辆,且还在不断增加;二是利润够高,零售利润一般有50%至数倍不等。
中国汽车后市场够大是共识,但高利润则可能是规模化连锁的隐患。因为不像奢侈品,如GUCCI或LV,有品牌在背书,其成本、价格、价值都是被基本认可的;后市场的高利润是技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个高利润是不稳定的,因为信息不对称总有一天可能被打破,价值就有可能不被客户认可。这是潜在的隐患,因此创业者将高利润作为创业目的,是有风险的,是价值观的问题。
大修一台发动机可能有数千元的毛利,但付出的时间成本也会是数天甚至更久,维修风险比较大,消费频率低;而保养一台车可能就半个小时,利润较薄,风险也较低,消费频率高。综合以上因素,常规保养的综合利润,可能会比表面毛利比较高的发动机大修,更高更平稳。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单位产值,不要被表现的高利润所迷惑。
而真正将一个连锁服务品牌永续经营,内在驱动力还是真正被客户认可的价值,将不理性高利润作为创业动机是很危险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