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OPEC减产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6-12-06   来源:

摘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减产细则出台后,很多人都在在思考与减产相关的问题......


\


    回顾过去四十多年OPEC产量变化,历次减产行为可分为被动减产和主动减产。被动调节多是由于与战争及危机爆发,具有突发性。战争导致的供应中断一般会支撑油价上涨,而金融危机全球需求疲弱下的减产则会伴随着油价的大幅下跌。主动减产则是OPEC充分发挥组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产量调节,实现对油价管控,完成稳定产油国收益的历史使命。主动减产多以提价为目的,大部分情况卓有成效,但有时却反而事与愿违。

    OPEC的价格策略,则经历了从直接定价,到间接影响,再到放弃干预的过程。直接定价阶段(1973-1985),OPEC采用在沙特轻质油基准油价上规定油品之间差价;间接影响阶段(1976-2004),OPEC固定油价策略,转变为目标油价,进一步转变为价格带策略;放弃干预阶段(2005-至今),OPEC不再制定价格政策,而是通过产量增减和剩余产能影响油价。

    总体而言,尽管近年来随着非OPEC国家产量大幅增加,OPEC对于油价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但作为全球能源的主要供应源,OPEC产量增减历来对油价走势具体较大影响。因此,我们未来将持续关注OPEC产量策略变动及产油国现状。

    20世纪50年代,油价定价权很大程度仍掌握在石油“七姐妹”手中。为了维护收入,对抗外国石油公司,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于1960年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此后其他产油国陆续加入。OPEC成立后最初十年,虽然成果不甚显著,但在成员国团结起来不断抗争下,“七姐妹”控制地位逐渐动摇。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OPEC从外国油企手中夺回石油控制权,开始实施独立石油政策。到如今四十多年里,OPEC石油政策在控制油价与控制产量间不断寻求平衡。
 

    OPEC产量及油价政策回顾


\


    (一)危机时代(1973-1980)

    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利比亚进攻以色列,开启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了抗议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10月17日阿联酋宣布对美国禁运并减产12%,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也纷纷宣布对美国禁运并持续减产。禁运一直持续到1974年3月。在此期间,OPEC日均产量由3078万桶下降至2145万桶,降幅达30%;油价也从2美元/桶上涨至11美元/桶。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暴涨,导致通货膨胀,正在高速增长中的美国经济陷入停滞,进一步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而油价持续高位促使OPEC国家继续增产,至1978年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产量水平。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1980)

    1978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1979年1月,巴列维国王被迫流亡;2月,什叶派穆斯林领袖霍梅尼回国掌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1月,美国驻伊朗使馆63名工作人员被扣押;1980年4月,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9月伊拉克入侵伊朗,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1978年伊朗国内政变时,石油工人罢工,导致本国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1980年两伊战争期间,两国互相攻击油田炼厂,切断石油运输管道,两国出口大幅减少。OPEC日均产量由1977年3107万桶下降至1980年的2685万桶;油价则继续上涨至29美元/桶。

    (二)限产保价(1981-1985)

    两次石油危机后,油价高企促进了OPEC国家经济发展,但却导致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石油需求下降,而持续高油价也刺激非OPEC国家产量增长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供应过剩导致油价持续下滑。为此,OPEC开始实施限产保价策略。一方面,1981年10月OPEC第61次会议上,将标准油价确定为34美元/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了各种油品之间的价差;另一方面,1982年3月OPEC第63次会议,将产量限额设定为1800万桶/日。在具体成员国配额分配上,给予穷国一定的让步。

    OPEC希望能借限产保价策略实现对油价和产量的双控制。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在此期间OPEC产量大幅下降,由于市场持续低迷,油价并未因此有所反弹,反而继续下跌。并且由于非OPEC国家的持续增产,OPEC国家市场份额大幅缩减。而且沙特等富国贡献了主要减产幅度,其他大部分国家超额生产成为常态。产油国因为油价和份额双降而蒙受巨大损失。限产保价策略难以为继。

    (三)增产保额(1986-1999)

    1985年12月OPEC第76次会议上,OPEC提出新的低价保额策略。油价定价也由之前的沙特轻质油基准价加油品间差额,改为由7种原油组成的OPEC一揽子油价体系。1986年,在放弃基准油价后,OPEC与非OPEC开启降价抢占份额行动;导致当年油价大幅下跌。油价下跌对产油国造成财政压力,价格战最终以OPEC与非OPEC国家达成减产协议告终。1986年12月OPEC第80次会议上,宣布重新实施1660万桶/日的配额制度,并将18美元设立为目标价格。

    尽管配额制度重新实施,但产油国超限生产情况普遍,OPEC产量持续增长,油价低位徘徊。在1980-88年两伊战争期间向其他阿拉伯国家大量借款的伊拉克,希望OPEC联产减产,抬升油价,从而将油价获利用来偿还欠款。1990年8月,谈判破裂,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触犯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加入战争,并于2月28日迅速结束战争。海湾战争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为防止油价过快上涨,其余OPEC国家迅速增产。1993年,科威特石油生产恢复,OPEC重新施行新的配额制度,并调整配额来调控目标油价。

    (四)设立价格带(2000-2004)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油价暴跌,1999年OPEC达成20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亚洲经济复苏,油价反弹至危机前水平。2000年12月第111次OPEC会议上,OPEC将此前的目标价格管理机制调整为22-28美元/桶的价格带机制。OPEC油价政策由此前的基准油价,转变为目标价,进一步转变为价格带机制。 2001年9月11日,美国恐怖袭击导致纽约世贸中心双子楼倒塌,国防部五角大楼局部受损,油价暴跌,OPEC连续三次减产,使油价恢复至袭击前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加,油价快速上涨,已然突破28美元/桶的价格带上限。2004年,OPEC连续五次增长,也无法抑制油价上涨趋势。2005年1月第134次特别会议上,OPEC宣布取消价格带机制。至此,OPEC正式放弃价格政策,进入了以产量控制为主的新时期。

    (五)紧平衡时期(2005-2014)

    2005年后,全球石油需求继续增长,油价飙升至历史高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油价暴跌。2008年12月OPEC第151次会议决定减产420万桶,油价回升。2010年阿拉伯之春革命,利比亚战争爆发造成供应中断,油价大幅上涨。

    在2004年OPEC放弃对油价的管控,改为产量调控为主后,沙特阿拉伯担当起了“机动产油国”的角色。2007年油价飙升,沙特增产100万桶/日;2008年金融危机,沙特减产198万桶/日;2010年利比亚供应中断,沙特增产100万桶/日。2012年后,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OPEC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为了应对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竞争,2014年11月,沙特宣布放弃“机动产油国”角色,OPEC放弃限产保价,试图通过自毁油价,将高成本生产商排挤出市场,从而夺回市场份额。

    (六)自由增产时期(2015-2016)

    2015年以来,OPEC的保份额策略导致油价腰斩,成员国积极增产,油价已然超过3000万桶的产量上限。12月,OPEC维也纳会议宣布不减产,油价继续暴跌至10年低点。2016年4月,多哈会议冻产谈判由于伊朗的反对破裂;以沙特和伊朗为代表的成员国产量年内不断创新高。2016年9月,时隔八年过后,阿尔及利亚非正式会议上,冻产谈判再度达成冻产协议。具体实施细节或将待2016年11月维也纳正式会议正式公布。本次冻产标志着自由增产时代的终结,未来对油价和OPEC份额影响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

    回顾过去四十年OPEC产量变化,历次减产行为可分为被动减产和主动减产。

    被动调节多是由于与战争及危机爆发。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1991年海湾战争导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被动减产具有突发性,战争导致的供应中断一般会支撑油价上涨,而金融危机全球需求疲弱下的减产则会伴随着油价的大幅下跌。

    主动减产则是OPEC充分发挥组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产量调节,实现对油价的目标管控,完成稳定产油国收益的历史使命。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减产,2004年为抑制油价下跌的减产,2011年911时间后的减产,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减产。主动减产多是以提价为目的,大部分情况卓有成效,但有时却反而事与愿违。例如1980-1986年间的限产保价策略,不仅没有实现提升油价的目的,反而使沙特自身的市场份额被大幅抢占,损失惨重。

    OPEC的价格策略,则经历了从直接定价,到间接影响,再到放弃干预的过程。在直接定价阶段(1973-1985),OPEC采用的在沙特轻质油基准油价上规定油品之间差价;间接影响阶段(1976-2004),OPEC固定油价策略,转变为目标油价,进一步转变为价格带策略;放弃干预阶段(2005-至今),OPEC不再指定价格政策,而通过产量增减和剩余产能影响油价。

    总体而言,尽管近年来随着非OPEC国家产量大幅增加,OPEC对于油价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但作为全球能源的主要供应源,OPEC产量增减历来对油价走势具体较大影响。因此,我们未来将持续关注OPEC产量策略变动及产油国现状。

\


\

    \

 \

关键词:历史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