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劣质化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的严峻形势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中石油保持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强大驱动力。”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曲广学称,“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共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40余项,申请专利21766件,是“十一五”的两倍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新技术直接创效超过1000亿元。
曲广学是在2月17日主持召开的“中国石油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做上述表示的。发布会上,他极为罕见地邀请了中石油科技管理部、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装备制造分公司等8家单位负责人集体亮相,现场发布“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各板块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方朝亮:中石油跻身国际“第一方队”
“中石油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队。”这是中石油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方朝亮做出的判断。
方朝亮用一组翔实的数据佐证自己的判断。他说,从公司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比较,中石油在世界500强和50大石油公司中的排名分别从2010年第10和第5位上升至第4和第3位;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原油加工量分别跃居国际可比公司第1、第2和第3位;资产规模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利润总额1620亿元、上交税费3890亿元。
“即便在市场环境不利的2015年,中石油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方朝亮强调说,而这一切,得益于中石油科技创新。目前中石油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据介绍,面对“更老、更深、更致密、更高含水”等复杂对象,中石油近年来创新15项重大理论和核心技术,研发25项重大装备和软件,使得石油、天然气每年新增探明储量连续9年超过10亿吨油当量;石油产量连续21年超过1亿吨,并在2014年创下1.14亿吨的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183亿立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955亿立方米。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杜金虎: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促油气稳健发展
勘探开发业务是中石油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和效益之源,是公司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进入“十二五”,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更高含水”等诸多挑战,中石油的答案是:技术创新。
据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杜金虎介绍,十二五期间,中石油立足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岩性地层、超深层、山地复杂构造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大突破,确保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首先,最为引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当属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技术,它使得在47年久攻不克的川中古隆起崛起安岳大气田,该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570亿立方米,储量规模超万亿方,开发仅用3年时间,已建成110亿方天然气年生产能力,相当于建成千万吨级辽河油田。同时,举世瞩目的三元复合驱技术使石油采收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大庆油田战略性接替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将该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国家。还有,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革命,在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上的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油气田,夯实了我国油气产量稳增长的根基……
“正是因为在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使得中石油上游业务实现稳健发展。”杜金虎说,中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已连续10年超过6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4000亿方。而石油产量连续21年维持1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183亿方增长到2015年的955亿方,16年增加了5倍。“十二五”时期,中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已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工程师邢颖春:促油品质量升级让雾霾减少
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是我国大中城市雾霾的污染源之一。为此,中石油按期实现油品质量升级,适应环保形势,履行社会责任。至2015年底,中国石油已经向东部11个省市大量供应国Ⅴ车用汽柴油,产品硫含量低于10毫克/千克。
中石油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工程师邢颖春说,我国原油性质决定了炼油装置结构不同于欧美。考虑的问题包括适应快速实现油品质量升级的形势;节约石油资源,满足油品市场需求,努力提高汽柴油收率;适应催化裂化汽柴油比例高的实际。这种难度高于欧美。
自主开发成套技术成了中国石油的选择。经过10多年艰苦攻关,中国石油终于成功开发了汽油质量升级成套技术、柴油质量升级成套技术,而且这些自主技术均具备生产国Ⅳ、国Ⅴ汽柴油的能力。2015年,《满足国家第四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生产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然气与管道公司副总经理陈健峰:科技创新构筑清洁能源大动脉
数据显示,由中石油建设和运营的国家天然气骨干管网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管网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惠及5亿人口。截至2015年底,中石油建设和运营的天然气管道一次输送能力达到1800亿方/年;“十二五”期间,中石油累计输送天然气3600亿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亿吨,相当于减少煤炭用量2亿吨。
“这些埋藏于地下、四通八达的天然气管道,都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建设和运营都需要很高的科技支撑。”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公司副总经理陈健峰如是说。
据陈健峰介绍,“十二五”之前,我国天然气管道所用的大功率压缩机组和高压大口径球阀等多项核心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受制于人。面对挑战,中石油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组织3000余人研发团队,经过5年攻关,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保障了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他举例说,比如,中石油联合国内骨干企业共同攻关,实现了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和大口径全焊接球阀“三大件”的国产化,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中,针对X80钢管输送方案,中石油展开技术攻关,成功建设了4800公里、压力12兆帕、全球规模最大的西气东输二线,并为“十三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才:一流技术打造“海外大庆”
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首次超过1亿吨、油气权益产量当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中石油由此宣布建成“海外大庆”,此后连续5年间,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稳步增长,油气权益产量当量每年都突破5000万吨。特别是2015年,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1.3825亿吨、权益产量当量达720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中石油建设‘海外大庆’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才说,20多年来,中石油海外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球35个国家管理运作91油气项目,形成了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和炼油化工与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石油产业链,这一切都与中石油拥有一流的技术密不可分。
比如,在苏丹的早期勘探中,由联合公司合作伙伴确定的两口预探井接连失利。而以中石油地质专家苏永地为代表的中国研究小组提出的9口预探井则口口出油,这使苏永地赢得“油井神探”美誉的同时,也为中石油依靠科技“走出去”树立了信心。
“这样的例子在海外有很多。”刘英才告诉表示,“中石油靠的就是自己的科技‘金刚钻’,一次又一次地揽得海外油气业务的‘瓷器活’。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海外勘探开发特色系列技术,集成、完善先进实用的工程配套技术系列,使海外整体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夏显佰:重大工程技术让油气无处遁形
“上天难,入地更难。油气资源都在数千米的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有效保障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始终考验着工程技术的创新实力。”中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夏显佰说,多年来,中石油在物探、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不断创新,让深埋地层之下的油气无处藏身。
致密砂岩油气藏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难在油气都储藏在像“磨刀石”一样的岩层里。要让这些油气汇集都一起,就要用到压裂。而常规的储层压裂技术只能压出单一裂缝,在许多地区出现了“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现象。怎么办?中石油创出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将地下深处1亿立方米左右范围内的岩层“压碎”,把单一的裂缝变为无数条裂缝。
夏显佰说,中石油体积压裂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促进了四川页岩气及鄂尔多斯、大庆、吉林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类似体积压裂技术这样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夏显佰告诉记者,比如,“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使地震勘探效率提高近10倍,成为实施高精度勘探、促进油气发现的重要技术利器,在我国东西部探区广泛应用,并成功占领海外几十个国家石油物探市场;水平井钻井的技术,将单井日产气量由过去的不足1万方,提高到10万方,给在长庆油田苏53区块低渗透油气藏的有效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工程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崇杰:炼化技术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据中石油工程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崇杰介绍,工程建设分公司的业务涵盖炼化工程建设、管道工程建设和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大炼油、大乙烯和大化肥炼化工程技术,被视为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程化能力的重要标志。
“多年来,中石油在以‘三大’技术为核心,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由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变为今天的技术输出。”李崇杰说,一是千万吨级大炼油成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国内外40余家企业80多套新建或改造装置中得到工业化应用,这标志着中石油具备了千万吨级大型炼厂EPC总承包能力;二是中石油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成功应用,全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法国后第四个拥有大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国家;三是中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化肥成套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不仅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结束了我国60年引进氮肥技术的历史。
李崇杰说,“十二五”期间,中石油通过联合攻关,“三大”石油化工技术形成了23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攻克了93个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163项专利技术、82项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7项,50多项专题报告和规范。同时带动了安全环保工程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优化控制技术、工业诊断技术等的进步和提升。
装备制造分公司总经理张晗亮:石油装备成为“走出去”最亮丽名片
2015年,世界油价低迷,石油装备行业更是步入寒冬。然而,中国石油的全拖挂钻机却赢得两次追加订单,总合同金额达到65亿元。这不仅是国内石油钻机出口高端市场的最大订单,更是中国石油装备“走出去”的最美名片。
中石油装备制造分公司总经理张晗亮说,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中石油宝石机械公司自主研制的5000/7000米全拖挂沙漠快速移运钻机,在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钻井公司——阿联酋国家钻井公司(NDC)国际招标中,以优异的设计方案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优异的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技术方案第一名、综合评标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球13家投标公司中脱颖而出,赢得国际最苛刻高端用户青睐,成功进入中东高端石油装备市场。全拖挂钻机最远移运距离超过130千米,钻机快速搬家在48小时之内完成,比常规钻机搬家时间节省80%以上,满足了沙漠钻机快速移运的需求。
装备制造业务是中石油主营业务之一。“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科技工作坚持“业务战略驱动、发展目标导向、顶层设计先行”总体思路,按照“突出重点、攻克关键、勇于创新、有所作为”总体要求,围绕油气业务发展需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打造了系列化高端装备,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助推了装备制造业务转型升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