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国际油价反弹势头戛然而止。截至22日收盘,纽约商业交易所9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3%至49.19美元,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伦敦洲际交易所9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62%至每桶56.13美元。二者7月以来的累计跌幅分别为16.8%和11.1%。多家机构指出,油价此前的暂时反弹实际上缺乏基本面改善支撑,原油供过于求的形势不仅没有缓解还有所加剧。高盛甚至直言,4月的油价上涨破坏了原油市场的再均衡过程,并为接下来油价继续下跌埋下了伏笔。油价持续低迷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三因素致供应增加
去年6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曾涨至每桶106美元,但随后开启了半年多的暴跌旅程,至今年1月最低曾跌穿每桶45美元大关,累计跌幅将近60%。随后今年4月国际原油价格反弹,5月和6月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大量潜在供应释放可能加剧了原油供过于求的形势,这是油价7月重新走入下跌通道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伊朗局势因素。相关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7月14日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核问题的协议。市场普遍预计,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将明显增加,全球石油供过于求形势或更加明显。
加拿大皇家银行大宗商品策略负责人卡福特指出,协议达成后6至8个月内,伊朗石油出口量将明显增加。当前全球石油每日产出已经达到创纪录的9200万桶,而施加于伊朗的制裁措施解除后,更多来自伊朗的原油将涌入国际市场。
一位伊朗石油部副部长曾表示,在该国面临的制裁被解除后,伊朗希望快速将原油出口产量翻一番,同时推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更新市场配额体系。在制裁取消后,伊朗的石油日出口量将增长100万桶。而卡福特认为,在油市无疑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伊朗的石油日出口量只需增加50万桶,国际油价就会进一步走低。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协议达成后的次日已经要求旗下所有油田今年增产。如果市场需求充足,该公司的石油产量将能够达到被西方制裁前的水平,即每日400万桶。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负责人当日表示,该公司希望达到制裁前的产能,并且去年已经在主要油田进行了增产测试,今年也已经接受了在所有油田增产的指令。
其次,美国原油供应和库存也可能增加。大型油服公司贝克休斯统计数据显示,在7月前两周,美国开工原油钻井数量连续两周上升,一改过去连续29周的下滑趋势,这显示出美国页岩油产量正在回升。市场人士表示,外界开始进一步担忧美国页岩油生产可能保持强劲,并持续给油价造成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局22日公布的原油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全国的商业原油库存增加250万桶至4.6389亿桶,高于5年来同期均值,而预期为减少225.8万桶。此外,除西海岸库存减少76.2万桶外,其他所有地区库存均上升,美国原油期货主要交割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增加81.3万桶。
再次,欧佩克整体供应也有望增加。花旗银行分析师埃文斯表示,除美国石油产量持续上升外,欧佩克提升原油产量是国际原油市场面临的更大问题。他表示,如果未来几个月政治障碍得到清除,那么伊拉克南部和沙特阿拉伯的新增原油生产很显然将促使欧佩克产量趋于增长。埃文斯还强调:“欧佩克增产符合该集团争夺市场份额的意图,但是它们虽然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却要承担国际原油市场走弱的风险。”
汇丰银行研报则指出,得益于亚洲经济体炼油行业利润率保持强劲,原油需求目前也正在持续上升,这也可能使全球石油产量增加。
美国通胀预期弱化
纵观国际油价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四轮较明显的下降,可以发现许多相似之处:部分经济指标疲软,全球原油产量大幅增长,地缘危机趋缓,美元指数上行以及多国通胀率受到打压。
市场分析师指出,以美国为例,油价下跌将使其通胀预期大为弱化。近期,美国通胀率明显回升,部分月份甚至已达2%的通胀目标,这使“鹰派”人士呼吁美联储应尽早加息。但在油价下跌的带动下,美国通胀率也可能随之走软,已经提上日程的加息时点很可能延后,届时全球资金流动也将产生较大变化。对于一些新兴经济体而言,油价下行无疑将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将拥有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在经济增速可能放缓的背景下。
另外,油价下行对行业面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在下跌到一定的程度时,部分消费者甚至可能因成本降低而重新选择原油作为燃料,减少甚至放弃此前成本优势明显的太阳能、氢燃料等新能源。果真如此的话,新能源相关行业将由于被“替代”而受到负面冲击。
影响货币政策走向
分析人士指出,油价走势带来的通胀预期变化可能给全球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屏蔽此推广内容对于美国而言,目前多数观点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愈发明显,美联储在今年年内收紧货币政策、走入加息周期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油价再度出现暴跌也可能会打乱该计划,油价走向成为一大变数。
此外,欧元区、日本、英国本身都面临着通胀率过低、存在通缩风险的威胁。如果油价再度大幅走软将使这一风险进一步加剧,它们更不敢轻易紧缩货币。野村亚洲(除日本外)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表示,即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还会进行大规模的货币放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影响,保持较为充裕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央行部分委员在7月初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态度进一步向支持加息转移。日本央行也有部分委员在6月货币政策会议上表示,目前大规模货币宽松的效果正在递减。然而这发生在近期油价大幅走软之前,近期欧元区、日本、英国央行又有多位高层人士开始警示低油价对通胀水平可能带来的威胁,并表示应该维持宽松政策以应对这种情况,可见油价因素也成为他们对货币政策考量的重要根据。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