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近日称,鉴于中国和新加坡大幅减少伊朗原油进口,决定将中新两国列入伊朗石油制裁豁免名单,观察期半年并可延长。中新自此“荣幸”加入今年初以来美国炮制的那份长长的“大赦”名单。近来中东局势剑拔弩张,美国对伊朗围而不打,为切断其经济命脉,发动困堵伊朗的石油战,用制裁大棒威逼其他国家远离伊朗的石油,进而上演一出绑架世界的美式肥皂剧。
美伊矛盾由来已久,美国不喜欢伊朗,也不准别人接近伊朗。于是美国找准机会施展乾坤大挪移,将美伊矛盾演变为国际社会与伊朗的矛盾,将美伊恩怨转化为世界与伊朗之间的恩怨。美国摇身一变,成了整个国际社会的代言人,美国的喜好和国内法,就是世界的喜好和国际法,世界因此被美国绑架。一旦发现某国在未征得其首肯的情况下与伊朗做石油生意,就会受到美国的惩罚。这种国际关系中的株连法则仍旧阴魂不散,不仅在国际社会制造混乱,使其他国家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行事,更会对其他国家正常的贸易活动造成伤害。
去年底,美国单方面扩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禁止外国金融机构与伊朗中央银行有业务往来。欧盟紧跟其后,自今年7月1日起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倒伊”的国际联盟自此形成。此前,欧盟成员国在该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因为一旦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一些国家将不得不以更高价格从其他地方买油,这对举步维艰的欧洲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伊朗目前是全球第四大产油国、欧佩克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利润占到伊朗经济收入的80%。美国的制裁,预计会让伊朗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20%至30%。克林顿说,伊朗原油出口数量已经从去年同期的每天250万桶,减少到了目前的每天150万桶,预计全年原油贸易收入会损失320亿美元。
美欧相继制裁之后,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外交部表示,反对一国根据其国内法对另一国实施单边制裁,更不会接受将单边制裁强加于第三国的做法。
美国此次对中国做出的豁免决定背景复杂,一方面,美国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宣布豁免中国,希望中国不要购买伊朗原油,并能够在伊核谈判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愿冒与中国交恶的风险。
奥巴马政府强调美国的石油独立,试图减少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以增加要挟他国的筹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却需要稳定的石油供应来维系自身的经济发展。严峻的现实是,西方的石油巨头已经将世界的油气资源肥肉瓜分殆尽,中国只能见缝插针地寻求油源,但这些产油国不少又碰巧是美国不喜欢的“问题国家”,必然遭到美国的排挤。
美虽然宣称对伊朗奉行的是“谈”与“压”的双轨政策,但更偏重用后者。近来,为给予伊朗经济致命一击,逼伊朗就范,不惜扩大制裁范围与对象,甚至陷入“为制裁而制裁”怪圈。从某种意义上,“制裁”已从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手段,演变成被美国玩弄于股掌间、翻云覆雨的政治把戏。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